蹺功雖然很打眼 但最抓人的是“小”
牟元笛演出的《遺翠花》圖片來源/中國京劇藝術基金會
《五花洞》 于連泉飾潘金蓮供圖/張景山
《小放牛》 于連泉飾村姑 供圖/張景山
◎水滿則溢
京劇的演戲規(guī)模有“大戲”“小戲”之分,“小戲”往往指的是單折戲或者折子比較少的整戲,演出時間短,通常半小時到一個小時,劇情簡單,角色和行當不多。
“小戲”后面加個“兒”字,意思似乎又變得不同。“小戲兒”是口語,過去會指童伶演的戲,但隨著時間的推進,“小戲兒”便有了審美層面的認識。“小戲兒”除了有“小戲”的含義外,還往往貼近生活通俗易懂好玩有趣歡鬧喜樂——總之,“小戲”可以有“爹味兒”,但“小戲兒”必然不能有。
最近,青年演員、上海戲劇學院附屬戲曲學校教師牟元笛在梅蘭芳大劇院演出的《遺翠花》,便是典型的一出“小戲兒”。
這出戲“小”到什么程度呢?在陶君起的《京劇劇目初探》里寫,劇中四個人,除了丫鬟翠香有名字,書生和小姐的名字只用“某”來代替,而小姐的母親連個名字都沒有。由此也可見故事的簡單:小姐與書生偶遇并一見鐘情,小姐故意給書生遺留了一支翠花。書生相思成疾,小姐的丫鬟翠香便在小姐與書生之間傳書遞柬,勾搭著書生偷偷跑到閨房與小姐相見。不想被小姐的媽發(fā)現(xiàn),怒責之后老夫人讓書生考取功名以后再迎娶小姐,并通過翠香贈送書生銀兩。
作為一出傳統(tǒng)老戲,雖然久不上演,但它的敘事模式并不冷門,無論是《花田錯》還是《紅娘》,都有丫鬟給小姐和書生暗通消息,成全“正人君子”好事成雙的情節(jié)。如果就是看故事,顯然《花田錯》和《紅娘》更為曲折復雜,遠比《遺翠花》好看。
但此時,就顯出“小戲兒”的特點也是難點了??催@類戲,首當其沖的自然是演員的表演。
花旦的念白與做表功夫是這出戲的賣點。根據(jù)《中國京劇史》,年少的于連泉正是臨時“鉆鍋”演了《遺翠花》里的翠香,才被富連成科班錄取,蕭長華還為他取了一個有紀念性的藝名——筱翠花。
十幾歲的于連泉演這出戲會是什么樣子呢?恐怕在世的人誰也沒見過。但不妨想象一下,一個涉世未深的青春期小孩,藝術經(jīng)驗也不足,但天賦異稟又刻苦練習,嚴格遵循花旦行當?shù)幕竟?,以小孩演小孩的方式去呈現(xiàn)。那個時候恐怕談不上太多對人物的理解。
但是2021年的牟元笛已經(jīng)不是涉世未深的孩子了,他需要在簡單的故事里分析翠香這個丫鬟,與紅娘和《花田錯》里的春蘭有什么異同。如果僅依據(jù)《遺翠花》這個故事,其實很難確定翠香的性格特點,還需把她放在傳統(tǒng)社會里,并與其他劇目里的丫鬟形象進行對比分析。能夠主動給小姐介紹對象、說媒拉纖的丫鬟,不會是不懂“人事”的小女孩,而且有社會經(jīng)驗,懂得人情世故。另外,舊時社會里有錢人家的丫鬟又有幾個有文化呢?恐怕像《牡丹亭》里春香那樣能陪小姐讀書還鬧學的丫鬟并不多。因此如果把這樣的丫鬟演成一個嘟著小嘴,胸無城府的小可愛,就有些流俗了。
牟元笛演的翠香,人物整體走的還是可愛路線,念白的勁頭、身段的處理上,潑辣勁兒、世故勁兒有所不足,也許是當天狀態(tài)一般,演得有些放不開,總是有點不解渴之感。
作為花旦的當家戲,這出戲里的“蹺功”自然也是“一賣”。通過演出能看出牟元笛在蹺功訓練上的投入與付出,但隨著年齡的增長,體態(tài)的變化,他踩上蹺的形象并不舒服,腿與蹺的視覺反差過大。雖然很多動作都到位了,但翠香不像一個三寸金蓮的小姑娘,而像穿著高跟鞋的小伙子。
過去花旦踩蹺源于生活中女子纏足,后來廢蹺又是因為大家認識到纏足對女子的摧殘,而現(xiàn)在人們對蹺功的爭議則源于對傳統(tǒng)與現(xiàn)代、審美與道德的困惑。但時代總是在向前的,當今的現(xiàn)實生活已經(jīng)沒有三寸金蓮的舞臺,觀眾對蹺功的關注恐怕獵奇大于審美,更談不上共鳴。再加上當代戲曲教育中也沒有從小對演員進行專門的蹺功培訓,演員對蹺功的運用根本達不到自然之境界,就更無法滿足美的欣賞。
有一種誤區(qū)是練蹺功難,所以它“值錢”。但其實,不假借于物遠難于假借于物,于連泉廢蹺以后走出的那種輕盈的臺步,看上去容易,實則是舉重若輕,達到這種效果的難度遠甚于蹺功。
蹺功技巧雖然在今天已經(jīng)沒有現(xiàn)實生活基礎,并不是不能保留,可以把它當作練功使用,也可以把蹺與人物性格結合起來,讓它成為人物性格的外延,而不只是技巧的展現(xiàn)。比如一些尖酸刻薄、貌美心惡或者心胸狹隘的女性角色配上蹺,就會把性格與技巧展示完美地結合在一起。
坦誠而言,僅從當天演出的表現(xiàn)來看,若說牟元笛有欠缺之處,首要并不是對京劇和行當?shù)恼J識,而是對生活的理解與選取欠火候,讓這個角色少了應該有的煙火氣。即便如此,當天的演出現(xiàn)場真的很火爆。刨去捧角兒的戲迷、內行或者熟人,眾多普通觀眾,不論黃發(fā)垂髫,都捧腹和鼓掌。
《遺翠花》的劇情和戲詞遠沒有《雙背凳》《一匹布》《打刀》《打杠子》那樣荒謬可笑,戲曲技巧也沒有達到《小放牛》《小上墳》那樣的難度,但觀眾還是那樣的喜歡,關鍵就在于劇目文本本身貼近生活:那些生活的語言、生活的矛盾沖突、那不需要過多思考只要稍微帶入生活就能得到共鳴的情節(jié),讓人為它而笑,為它鼓掌。
一出戲只要沾上一點點生活氣息,只要有一丟丟讓人放松的余地,就能受到觀眾這樣的歡迎。但是我們太缺少這樣的作品了,更缺少這樣的創(chuàng)作理念和態(tài)度。
長期以來,戲曲創(chuàng)作都喜歡談“大”,即便是小戲,也愛說“小戲不小”,習慣站在“高處”用戲曲作品教育人,刻意地在舞臺與觀眾之間建立一堵墻,可戲曲本沒有“墻”的概念。
中國戲曲的高級體現(xiàn)在可以永遠連接當下,而不拘于劇本所要求的那個劇情,牟元笛若是在《遺翠花》里說一句“yyds”或者“絕絕子”,并不會招來罵聲——讓古人說現(xiàn)代的話,開現(xiàn)代人的玩笑,這種看似的不合理卻是中國戲曲最大的合理。然而今天,在那些大戲里、那些不小的小戲里很難看到。
幸運的是我們還有很多“小戲兒”——已經(jīng)保留下來的和等待挖掘的?;蛟S,不斷尋找和表達這種古老與當下的連接,才是老戲重演的現(xiàn)實意義吧。
評論
- 評論加載中...